
【专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金融业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各金融机构只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才能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才能拓展出广阔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金融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外部挑战:金融品种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手段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内部挑战: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改革、经营模式的转变、制度执行力、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仍然存在。
作为银行的高管人员,作为众多员工的管理者,他们的人格、才能、管理方略和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感召着团队的士气,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决定着金融业的兴衰。因此,作为银行的高管人员,必须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竞争环境下,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努力将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着银行业健康发展。
【培训对象】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级银行系统领导干部。
【培训方法】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
【培训费用】根据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
【核心课程】课程仅供参考,或根据单位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方案。
模块 | 课程 |
金融基础 | 贷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
金融监管体系与政策要点解读 |
中国金融改革与陕西实践 |
PPP业务模式探讨及政策指引 |
金融前沿 | 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探析 |
金融生态及金融改革问题 |
金融危机与金融理论演变 |
指尖上的巨额交易—互联网金融 |
大数据与商业模式创新 |
互联网思维与移动商务生态圈 |
银行治理 |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缺陷与完善 |
银行资源整合与盈利模式创新 |
外资银行的经营战略与管理创新 |
投融资与资本运作 |
业务经营 | 金融机构经营理念转变与业务创新 |
资产证券化与资产托管 |
网点转型下的综合化改造 |
社区银行模式探讨与管理创新 |
电子银行发展与创新 |
移动互联时代的服务创新与体验营销 |
公司金融业务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方向 |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网络营销创新 |
零售银行业务拓展 |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与市场推广 |
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 |
【培训师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省政府金融办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专家等。
【培训保障】
一、学习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本部学习——QS五星级商学院、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学习环境一流;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食宿——四星级酒店,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南洋大酒店。
二、教学管理及服务
“热情服务 严格管理 严谨组织”。
1、 精心组织开学典礼和入学教学,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帮助学员做好学习心态的调整;
2、开展课程交流和小组互动,通过通过体验式学习和翻转课程,推动老师、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3、每门功课都有培训效果调查,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与培训效果,做好与老师、学员的沟通;
4、每门功课都有训后思考题,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
5、每天评选优秀作业,并进行分享点评,树立开放、参与、交流、分享的学习氛围;
6、举行结业典礼,进行培训总结,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结业证书。
【交大干训优势】
一、丰富的学科优势,充足的教学资源
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大学,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艺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和19所附属教学医院。在3D打印、智能制造、大数据、环境工程、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宏观经济、金融、新媒体、能源管理、安全生产、保密、统计、城市规划管理、质量发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等专业具有强大的优势。
二、国家级培训基地,丰富的组织经验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组部14所国家干部培训基地之一,承担全国干部培训,每年培训班级超千次,具有丰富的服务资源和强大的组织保障能力。
三、西迁精神,永放光芒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信中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
2018年伊始,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四、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丝路文明盛世华章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路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历史上曾产生过影响世界的熠熠生辉的文明,在新时代西安作为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承担国家全面发展战略与使命,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硬科技、军民融合、文化旅游、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中成药等多领域具备优势。
五、革命圣地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陕西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中国革命时期见证了中国风云激荡的岁月。西安事变纪念馆、汉中市川陕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等无不记载着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建设,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永不褪色!